7 上首座相公啟
April-29-17
3:01 PM
某聞舉不違宗,得於王濟;近因其族,聞自謝玄(1)。雖通人與善之規,亦前哲睦親之道(2)。某謬參華緒,得庇餘陰(3)。固已鯉庭蒙翼長之恩,阮巷辱心期之許(4)。遂得遷肌改骨,擁本揚英(5)。則窮鳥入懷,靡求他所;羈禽繞樹,更託何枝(6)?
(1)“舉不違宗”二句,據《世說新語‧賞譽》(亦見《晉書‧王湛傳》),王濟之叔王湛有隱德,或以為癡。既而王濟知其才,乃刮目相看。 “晉武帝每見濟, 輒問:卿家痴叔死未? 濟常無以答。 既而得叔, 後武帝又問如前, 濟曰 ‘臣叔不痴’。 稱其實美。帝曰
‘誰比?’濟曰 ‘山濤以下,魏舒以上。’于是顯名,
年二十八始宦。”又據《晉書謝安傳》,朝廷求文武良將抵御苻堅,謝安以其侄謝玄應舉,當時郗超嘆曰“安違眾舉親,明也;玄必不負舉,才也。”按本句駢對乃是互文,即“舉不違宗”、“近因其族”者皆可“得于王濟”、“聞自謝玄”也。
(2)通人,本謂博覽古今者,此相對于“窮人”而言,謂達者。與善,濟助善良者,語出《老子》“天道無親,常與善人。”前哲,先賢、先王;睦親,對宗親優厚密近。
(3)謬參華緒,自稱忝涉對方高貴的宗譜;得庇餘陰,能沾惠于其家族的福澤。
(4)鯉庭,語出《論語‧季氏》:“鯉趨而過庭”,
謂受父訓。翼長,翼護、鞠養;溫《上學士舍人啟》二首之一亦有“終思翼長”句。阮巷,猶言阮居,《世说新语·‧任誕》:“阮仲容(阮咸)、步兵(阮籍)居道南,諸阮居道北,北阮富,南阮貧。” 辱心期之許:意謂承蒙對方降低身段給了自己心盼望的許諾。
(5)遷肌改骨,謂在同族內改動繼嗣關系,出嗣為同族叔伯之子。擁本,扶持祖宗之主幹本系;揚英,獎拔子孫後代之英杰。二句乃是說,自己已經改變譜屬,以族侄被對方過繼為子。
(6)窮鳥入懷, 比喻困急而投人。《三國志‧魏志‧邴原傳》“(劉)政窘急,往投原。” 裴松之注引《魏氏春秋》“政投原曰:‘窮鳥入懷。’原曰:‘安知斯懷之可入邪’?”
“窮鳥”句,颜之推 《顔氏家訓‧省事》“窮鳥入懷,仁人所憫” ;“羈禽”句,自比無窠可歸的鳥,無所依棲。曹操《短歌行》“繞樹三匝,何枝可依?”
昨者膏壤五秋,川途萬里(1)。遠違慈訓,就此窮棲(2)。將卜良期,行當杪歲(3)。通津加嘆,旅舍傷懷(4)。相公河潤餘津,雲行廣施(5)。調羹之味,未及宗親;育物之餘,希沾幼弱(6)。倘或假一言之甄發,隨百蟄之昭蘇(7)。庶令葛藟之陰,均其煦育;椒聊之實,遂彼扶疏(8)。成鍾儀操樂之規,寬顧悌敗拜書之戀(9)。下情無任。
(1)膏壤五秋,根據溫的經歷,或指溫曾盤桓京洛五年。膏壤,可指關中地區;《史記‧貨殖列傳》“關中自汧、雍以東至河、華,膏壤沃野千里。”晉傅休《棗賦》“有蓬萊之嘉樹,植神州之膏壤。”
(2)“遠違”句,謂遠離了對方, 來到此地。而對方恰調任于此地也。
(3)“將卜”句,謂希擇來春應試之良期,其時則將至歲末,
(4)“通津”句,
說自己旅居在此臨水四達之地,正傷心。
(5)河潤餘津:謂恩澤之及于人,如河水之浸潤土地,而有餘綽。《莊子‧列御寇》“河潤九里,澤及三族。”雲行廣施,謂處高位而廣施恩澤,。語本《易‧乾》“雲行雨施,品物流行”。
(6)調羹,亦作調鼐,代指作相治理天下;《尚書‧說命下》:“若作和羹, 爾惟鹽梅。”育物,謂使萬物生養化育而黎民沾惠的相業。李世民《帝范‧賞罰第九》:“夫天之育物,猶君之御眾。”幼弱:自指輩低復年少。
(7)二句謂如能借對方美言對自己甄別、推薦,自己就可象冬天藏伏的動物一樣隨着春天的到來而復蘇、顯跡。此固久沉下僚者之言也。
(8)葛藟,語出《詩經‧周南‧樛木》“南有樛木,葛藟纍之。”此言葛藟之陰,其義可見《左傳‧文公七年》文:“昭公將去群公子,樂豫曰:“不可。公族,公室之枝葉也,若去之則本根無所庇蔭矣。葛藟猶能庇其本根,故君子以為比,况國君乎?”均其煦育:謂同宗後代都能得到養育,得到榮升發達機會。椒聊之實,語出《詩經‧唐風‧椒聊》“椒聊之實,蕃衍盈升。”喻子孫眾多,日益繁盛。扶疏,枝葉繁茂分披貌。
(9)鍾儀操樂之規,謂不忘舊國及祖宗先業的傳統。《左傳‧成公九年》:“晉侯觀于軍府。見鍾儀。問之曰:南冠而縶者,誰也?有司對曰:鄭人所獻楚囚也。…問其族.對曰:泠人也。公曰:能樂乎?對曰:先父之職官也。敢有二事。使與之琴。操南音。”顧悌拜書之戀,謂思念父親的情懷。《三國志‧吳書‧顧悌傳》“悌每得父書,拜跪讀之。…臨書垂涕,聲音嗚咽。”二句表達了經對方推薦而使自己重操祖宗舊業以及近在養父身邊就職的願望。
何謂首座相公?劉學鍇以爲是“首相”的簡稱,且引宋敏求《春明退朝录》卷上云:“唐制,宰相四人,首相為太清宫使,次三相皆帶舘職,宏文舘大學士、監修國史、集賢殿大學士,以此為次序”(按諸有關記載,實應為:首相為太清宫使,帶弘文舘大學士,次相、第三相依次帶監修國史、集賢殿大學士,第四相不帶銜)。今察得以下唐人用“首座相公”的例子:崔致遠《桂苑筆耕錄》卷十
“已推于首座相公” 、李商隱《為濮陽公上陳相公狀》(《全唐文》卷七七三) “伏承首座相公特論某所請不許吐番交馬” ;范摅攄
《雲溪友議》卷下“元和二年,……初春將放二十七人及第,潛持名來呈相府,才見首座李公” ;《資治通鑑》卷二七二“首座相公萬機事繁,居第且遠”胡三省注“豆盧革時爲首相。”
又解,
指位居上座之僧, 四大班首之一, 位次于方丈,常由德業兼修者充任。職掌是代住持統領全寺僧衆,即“表率叢林輔翊住持。
分座说法,開示后昆。 《慈明禅师语录》:“先是汾陽預語首座:‘非久有异僧至,傳持吾道。’”
依啓中内容,如本啓為溫自撰且題無誤,題中的首座相公應是溫之同姓長輩無疑。我们没有證據懷疑溫對此文的著作權, 便只能疑“首座相公”一詞的解釋。
頗疑溫造與宗密往來,于佛旨甚投入,而被稱爲“首座”,又為庭筠之恩公,故啓原題似為《上首座恩公啓》,被後人改成《上首座相公啓》。第二個可能性, 溫造通佛旨,又嘗為御史大夫,可稱相公, 。
宗密《答溫尚書書》,《全唐文》卷九百二十
一切众生,无不具觉灵空寂,与佛无殊。但以无始劫来,未曾了悟,妄执身为我相,故生爱恶等情,随情造业,随业受报,生老病死,长劫轮回。然身中觉性,未曾生死,如梦被驱使。身本安闲,如水作冰,而温性不异。若能悟此意,即是法身。本曰无生,何有寄讬?灵灵不昧,了了常知。无所从来,亦无所去。然多生习妄,执以性成,喜怒哀乐,微细流注。其理虽然顿违,此情难以卒除,须长觉察,损之又损,如风顿止,波浪渐停,岂可一身所修,便同佛用?但可以空寂为自身,勿认色身;以真知为自心,勿认妄念。妄念若起,都不随之。即临命终时,自然业不能系。虽有中阴,所向自由,天上人间,随意寄讬。若爱恶之念已泯,不受分段之身,自然易短为长,易粗为妙。若微细流注,一切寂灭,圆觉大智,朗然独存,即随现千百亿身,度有緣衆生。
五燈會元卷第二
又山南溫造尚書問:「悟理息妄之人,不結業一期壽終之後,靈性何依?」
師曰:「一切眾生,無不具有覺性,靈明空寂,與佛無殊。但以無始劫來,未曾了悟,妄執身為我相,故生愛惡等情。隨情造業,隨業受報,生老病死,長劫輪回。然身中覺性,未曾生死,如夢被驅役,而身本安閑。如水作冰,而濕性不易,若能悟此性,即是法身,本自無生,何有依託,靈靈不昧,了了常知,無所從來。亦無所去。然多生妄執,習以性成,喜怒哀樂,微細流注,真理雖然頓達,此情難以卒除,須長覺察,損之又損,如風頓止,波浪漸停,豈可一生所修,便同諸佛力用!但可以空寂為自體,勿認色身;以靈知為自心,勿認妄念。妄念若起,都不隨之。即臨命終時,然業不能繫。雖有中陰,所向自由,天上人間,隨意寄託。若愛惡之念已泯,即不受分段之身,自能易短為長,易麤為妙,若微細流注,一切寂滅,唯圓覺大智朗然獨存,即隨機應現千百億化身,度有緣眾生,名之為佛。謹對。」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